手机扫码访问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

2022-01-021 9.99元 22页 478.50 KB
立即下载 侵权申诉 举报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下载需要9.99
点击下载完整资料立即下载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8.(12分)文言文阅读。【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①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②子何恃而往恃: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3)翻译下面句子。第22页共22页 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愚公和贫僧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但如何取得成功还是有区别的,你能说说这些区别隐含了什么道理吗?(5)乙文选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从“为学”的角度上看,这两篇文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五)文言文阅读(12分)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选自《吕氏春秋》)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⑴亡其母⑵动于颜色⑶隐志相及15.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16.联系全文,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17.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骨肉之亲”的理解。(3分)第22页共22页 古文鉴赏阅读(12分)与子俨等疏①(节选)【东晋】陶渊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1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15.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1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17.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18.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3分)第22页共22页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16题。【甲】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③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乙】野望(唐)王绩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丙】南安军③(宋)文天祥④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12.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短句。(限断4处)(4分)第22页共22页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13.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3分)A联系:【甲】文“及饿且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B分类:兵(“左右歌兵之”)、义(“义不食周粟”)、东(“东伐纣”)用法相同,归为一类。C.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一一直谏一一隐居”这三个关健词梳理文章脉络。14.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6—19小题。【甲】太尉①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②,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食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③,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④。【乙】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⑤,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⑥者非少主臣也!”(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第22页共22页 【注】①太尉:官职,即周亚夫,下文中的“相”“条侯”也是周亚夫。②梁,汉朝诸侯国,梁王刘武是汉景帝亲弟弟,窦太后小儿子。③陬:角落。④郤:读作xì,隔阂,仇怨。⑤胾:读作zì,释义为切成的大块肉。⑥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16.迁移是解释陌生文言字词的一种方式,参考下列成语或课内语句,解释加点字。(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示例释义(1)绝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沿溯阻绝(《三峡》)(2)备太尉使备西北军细柳,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3)是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自以为是(成语)(4)日梁日使使请太尉日积月累(成语)1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吴兵乏食饥数欲挑战终不出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景帝使使诏救梁。19.《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不同的情势,抑或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联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结合选文内容,回答思考的问题。(4分)联系:嗟乎,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军细柳》)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甲】语段)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乙】语段)思考:《史记》中将周亚夫处理三个事件的结果对照着写,有什么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2页共22页 (四)古诗文阅读(14分)阅读关于王维的古诗文,完成14—17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王维传(节选)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14.以下两位同学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有所感悟,请补全对话。(3分)王维的诗不愧“诗中有画”的美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水田园图,你看(1)(从首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画面。)(2分)第22页共22页 是啊,在这首诗中我不禁欣赏到了秋日的美丽画卷,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1分)14.小华在“百度汉语”中查到汉字“以”的几种含义,请帮助他完成下列句子中“以”的解释。(填写文字,不填数字)(4分)知识卡片“以”的几种意思和用法:①介词,用介词,把,拿介词,凭借,依据介词,按照②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原因,因为③动词,认为(1)以玄谈为乐以(2)以缙在凤翔(3)域名不以封疆之界(4)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16.明代胡应麟称王维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请结合所选古诗文阐明这个观点。(4分)9.(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①,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②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③,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注释)①积学工文:积累了深厚的学问,很擅长写文章。②乌:怎么。③骂詈:骂,斥骂。(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第22页共22页 ①张益怒________②文安得工________(2)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说话的人。B.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这个道人。C.张畏岩匆匆离开,向路人发泄怒气。D.张畏岩匆匆离开了发怒吼叫的道人。(3)张畏岩把落榜原因归结为________,而道者认为,张畏岩因________而导致自己________,所以落榜,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题汇编教师答案版8.(12分)文言文阅读。【甲】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第22页共22页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①贫者语于富者曰语:  ②子何恃而往恃: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3)翻译下面句子。①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甲乙两文愚公和贫僧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但如何取得成功还是有区别的,你能说说这些区别隐含了什么道理吗?(5)乙文选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的《为学》。从“为学”的角度上看,这两篇文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分析】参考译文:【甲】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第22页共22页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乙】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①句意为: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语:告诉。②句意为:您凭借着什么去呢?恃:凭借。(2)本题考查句子断句。句意为: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句子断句为: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句中重点字:自此,从这以后。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句意为: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②句中重点字:之,的。顾,难道。句意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两则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可知,在内容上,甲文最后一段是以神话传说为结尾,而乙文为议论性文字结尾。这两则文本都告诉我们只要努力有恒心,一定能够战胜困难的道理。由此分析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对比理解。解答本题时要理解两篇文言文的意思,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区分两篇文言文主旨的差异。第22页共22页 甲文围绕坚定志向,坚忍不拔表述即可。贫僧去南海的计划成为现实而富僧空有其愿却未能实现,这是因为贫僧虽贫,物质条件虽差,但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而富僧过于强调物质条件,而忽视了自身主观能动作用,所以虽然有优越的条件最终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文章通过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由此分析作答即可。答案:(1)①告诉②凭借(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3)①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4)甲文最后一段是以神话传说为结尾,而乙文则为议论性文字结尾,这两则文本都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人定胜天。(5)甲文: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地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乙文:贪图安逸、坐等条件具备,害怕艰难,就一事无成,只要有恒心和毅力,艰苦奋斗,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五)文言文阅读(12分)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选自《吕氏春秋》)1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⑴亡其母⑵动于颜色⑶隐志相及15.请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16.联系全文,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17.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骨肉之亲”的理解。(3分)(五)文言文阅读(12分)14.(3分)⑴走失⑵脸色⑶关联(每小题1分)15.(3分)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断错1处扣1分,多断不给分)16.(3分)作者把子女与父母的骨肉相连比作草丛中有鲜花果实,也比作树木之间有根须,从而形象地表现出父母与子女血脉相连,心意相通不可分的情感。(评分标准:内容理解正确2分,指出修辞的表达效果1分。)第22页共22页 17.(3分)本文讲述了申喜与母亲走散后,因心意相通而相认,可见这种“母子连心”的骨肉亲情。在生活中何尝不是这样呢?当我们遭遇困境的时候,最担忧的莫过于父母,当父母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我们同样揪心牵挂,这种情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评分标准:分别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并且表述言之有理得3分)译文:周朝有个人叫申喜,和母亲失散了。有一天,他听到有个乞丐在门前唱歌,自己感到悲伤,脸色都变了。他让守门人把唱歌的人请进来,亲自见她,并询问说:“是什么原因让您沦落到这种地步?”与她交谈的过程中才得知,那行乞的人原来正是他的母亲。所以,无论父母对于子女来说,还是子女对于父母来说,实际都是一个身体而分为两处,精气相同而呼吸各异,就像草丛中有鲜花果实,就像树木之间有根须,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精气相通,心事相连,痛疾相合,愁思相染,活着就互相欢喜,死了就互相悲伤,这就叫做骨肉之亲。这种天性出于至诚,而彼此心中互相应和,两方精气相通、难道还要靠言语传达吗?古文鉴赏阅读(12分)与子俨等疏①(节选)【东晋】陶渊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②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③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④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氾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⑤,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⑥仰止,景行⑦行止。”虽不能尔,至心⑧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注释】①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②大分:指寿命;③役:从事。④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⑤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⑥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⑦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⑧至心:至诚之心。14.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1)鲍叔、管仲,分财无猜(两小无猜)(2)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没齿难忘)15.用“/”给文中划线文字断句。(限断两处)(2分)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16.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A.“亲旧不遗”,亲戚不弃,固然可贵;旧友不离,更是让人感动不已。B.“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是说生命将到达终点。这是写此书信的背景。第22页共22页 C.“然汝等虽不同生”,意在告诫孩子们,非一母所生,要适当保持距离。D.“汝其慎哉,吾复何言”,是勉励孩子们,要审慎对待,理解良苦用心。17.上文举鲍叔、管仲等六人的事例,有什么用意?(2分)18.结合上文和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写出你对陶渊明的认识。(3分)14.⑴无猜:没有猜疑,没有猜忌。⑵没齿:终身,一辈子.(4分)15.汝辈稚小家贫/每役荣水之劳/何时可免(2分)16.C(1分)17.希望兄弟五人能够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徳,同心同德团结友爱.(2分)18.从学过的诗文看,陶渊明是一个安贫乐道,忘怀得失,热爱田园生活的人。例如《饮酒(其五)》便写出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从本文看,陶渊明面对孩子们的劳役之苦和将来的生计问题,感到歉疚和担忧;同时又反复交代他们要相亲相爱,所以他又是一个至情至性的父亲。(3分)【解析】选自:《与子俨等疏》作者:陶渊明年代:东晋参考译文: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2-16题。【甲】伯夷、叔齐,孤竹君①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②善养老,“盍③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④第22页共22页 ,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⑤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⑥,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⑦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⑧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释】①孤竹君:商朝附属国国君。孤竹,国名。②西伯昌:周文王姬昌,时为西伯。③盍:何不。④木主:人形木偶,象征死者,用以祭拜。⑤爰:于是,就。⑥天下宗周:指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商朝。⑦薇:一种野菜。⑧徂:通“殂”,死亡。【乙】野望(唐)王绩东皋①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②。【丙】南安军③(宋)文天祥④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③1278年,文天祥被俘北行,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庚)时写此时。④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在江西、广东举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屈。12.用“/”给【甲】文画线的句子短句。(限断4处)(4分)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13.以下是小江的学习笔记,整理有误的一项是()(3分)A联系:【甲】文“及饿且死”的“且”与《愚公移山》中“年且九十”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B分类:兵(“左右歌兵之”)、义(“义不食周粟”)、东(“东伐纣”)第22页共22页 用法相同,归为一类。C.梳理:【甲】文可以用“辞让一一直谏一一隐居”这三个关健词梳理文章脉络。14.小江对【甲】文“伯夷、叔齐叩马而谏”一句中的“叩”字不理解,因此查找了一些资料,发现有两种理解:A.“叩”:叩头,磕头;“叩马”:在马前跪拜磕头。B叩:通“扣”,拉住,牵住。你赞同哪一种解释?请说明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根据【甲】文内容,将【乙】这首古诗的注释②补充完整。要求:用现代汉语表达,语言简明、连贯、得体。(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乙】【丙】这两首诗都引用了“采薇”的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13.14.15.16.第22页共22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6—19小题。【甲】太尉①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②,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吴兵乏食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于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吴奔壁东南陬③,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于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余,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④。【乙】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⑤,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⑥者非少主臣也!”(节选自《绛侯周勃世家》)【注】①太尉:官职,即周亚夫,下文中的“相”“条侯”也是周亚夫。②梁,汉朝诸侯国,梁王刘武是汉景帝亲弟弟,窦太后小儿子。③陬:角落。④郤:读作xì,隔阂,仇怨。⑤胾:读作zì,释义为切成的大块肉。⑥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16.迁移是解释陌生文言字词的一种方式,参考下列成语或课内语句,解释加点字。(4分)解释下列加点字示例释义(1)绝而使轻骑兵绝吴、楚兵后食道沿溯阻绝(《三峡》)(2)备太尉使备西北军细柳,以备胡(《周亚夫军细柳》)(3)是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自以为是(成语)(4)日梁日使使请太尉日积月累(成语)答案:(1)断绝;(2)防备,防御;(3)正确的;(4)每天。17.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吴兵乏食饥数欲挑战终不出第22页共22页 答案:吴兵乏食/饥/数欲挑战/终不出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景帝使使诏救梁。答案:汉景帝派使者下诏书命令(周亚夫)解救梁国。17.《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不同的情势,抑或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联读《周亚夫军细柳》一文,结合选文内容,回答思考的问题。(4分)联系:嗟乎,此真将军矣!(《周亚夫军细柳》)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郤。(【甲】语段)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乙】语段)思考:《史记》中将周亚夫处理三个事件的结果对照着写,有什么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周亚夫处理三个事件的结果虽有不同,但展现出的性格特点却更鲜明,人物形象更立体。周亚夫治军严格,无论身份如何都一样对待。文帝到细柳营慰劳军队,见到周亚夫的部队戒备森严、纪律严明,称赞他是“真将军”。【翻译】:甲文: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的脑袋。过了一个多月,就有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双方攻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第22页共22页 乙文: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不久,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碎的肉,不也放筷子。条侯心中不满,扭头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来。景帝看到后笑着说:“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条侯脱下帽子谢罪。皇帝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四)古诗文阅读(14分)阅读关于王维的古诗文,完成14—17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注释】①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王维传(节选)维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尝聚其田园所为诗,号《辋川集》。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之,帝优诏褒赏。缙自有传。(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14.以下两位同学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有所感悟,请补全对话。(3分)第22页共22页 王维的诗不愧“诗中有画”的美誉。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水田园图,你看(1)(从首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画面。)(2分)是啊,在这首诗中我不禁欣赏到了秋日的美丽画卷,也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1分)知识卡片“以”的几种意思和用法:①介词,用介词,把,拿介词,凭借,依据介词,按照②连词,表目的,来,用来连词,表原因,因为③动词,认为14.小华在“百度汉语”中查到汉字“以”的几种含义,请帮助他完成下列句子中“以”的解释。(填写文字,不填数字)(4分)(1)以玄谈为乐以(2)以缙在凤翔(3)域名不以封疆之界(4)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1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16.明代胡应麟称王维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请结合所选古诗文阐明这个观点。(4分)【答案】14.(3分)(1)水落石出的寒秋,时近黄昏,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山间泉水第22页共22页 不停地潺潺作响;黄昏中,诗人将目光投向远处,只见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2)悠闲自适(悠然自得)15.(4分)(1)把(2)因为(3)凭借(4)按照16.(3分)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17.(4分)读王维诗文,我们能体会到他超脱世俗、恬静高远。他信奉佛教,“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追求朴素自然;与朋友弹琴赋诗,闲适自得;妻子去世后,“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清心寡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可见诗人拄杖立于柴门之外,侧耳聆听着暮蝉鸣叫,任由晚风习习吹过,意态悠闲安详;“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可见他的随性率真。【译文】王维兄弟都信佛,平时经常吃蔬莱,不吃荤血,到晚年长斋,不穿华美的衣服。得到宋之间蓝田别墅,在辋口,以辋水周绕房舍,修建竹洲花坞,和道友裴迪泛舟往来,弹琴赋诗,歌咏整天。曾汇集他在田园所作的诗,称为《辋川集》。在京师时每天给十几位僧人施斋饭,以玄谈为乐。斋中没有别的,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专心惮诵。妻去世后不再娶,三十年独居一室,完全屏除尘世之累。乾元二年七月去世。临终之际,因为王缙在凤翔。忽然索笔作辞别王缙的书信,又给平生亲友作告别书几幅,大都是勉励朋友信佛修心的意思,扔下笔便去世了。代宗时王缙任宰相,代宗好文,常对王缙说:“卿兄在天宝年间诗名冠於当世,朕曾在诸王座上听到过奏他的乐章。现在有多少文集,卿可以献进来。”王缙说;“臣兄在开元年间有诗百千余篇,天宝乱事后,十不存一。最近在中外亲故间相互搜集汇编,总共得到四百多篇。”次日把它献上,皇上优诏褒赏。王缙另有传。9.(14分)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江阴张畏岩,积学工文①,有声艺林。甲午,南京乡试,寓一寺中,揭晓无名,大骂试官,以为眯目。时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张遽移怒道者。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张益怒曰:“汝不见我文,乌②知不佳?”道者曰:“闻作文,贵心气和平,今听公骂詈③,不平甚矣,文安得工?”张不觉屈服,因就而请教焉。(注释)①积学工文:积累了深厚的学问,很擅长写文章。②乌:怎么。③骂詈:骂,斥骂。(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①张益怒________②文安得工________(2)下列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第22页共22页 A.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说话的人。B.张畏岩就把怒气撒向这个道人。C.张畏岩匆匆离开,向路人发泄怒气。D.张畏岩匆匆离开了发怒吼叫的道人。(3)张畏岩把落榜原因归结为________,而道者认为,张畏岩因________而导致自己________,所以落榜,由此带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五、文言文阅读9.(1)更,更加;能够,可以(2)B(3)考官有眼无珠(不识好文章);心气不平(不能心平气和);写不出好文章(文不工);遇事要冷静(面对困境不要怨天尤人)(失败时要勇于从自身寻找原因)第22页共22页
同类资料
更多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题汇编(部编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