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6(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

2021-12-211 9.99元 6页 43.00 KB
立即下载 侵权申诉 举报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下载需要9.99
点击下载完整资料立即下载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素养提升练(六)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十渐不克终疏(节选)魏 征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①。故其垂拱岩廊②,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③,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④,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⑤。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有删改)【注】 ①贻厥孙谋:为传留给子孙作打算。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贻,遗留。厥,他们的。②垂拱岩廊:安静地坐在朝堂。岩廊,高峻的走廊,喻朝廷。③大拯横流:大力把天下从祸乱中拯救出来。指李世民青年时便参加反隋斗争,夺取天下。④时方克壮:那时正是壮年。⑤晋武焚雉头之裘:晋武帝时,有太医给皇帝贡献了一件雉头裘,武帝认为是“奇技异服”,在殿前烧毁,并下令杜绝此类事情发生。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B.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C.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D.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D [“陛下贞观之初”表示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听言”作“则远超于上圣”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6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定鼎”为新王朝定都建国的意思。相传禹铸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宝,此后“鼎”便成为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称定都建国为“定鼎”。B.“伏惟”表示伏在地上想,下对上陈述时的表敬之辞,多用于奏疏或信函,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C.“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D.在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20岁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B [B项,“只能用于臣子对皇帝”错。]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善始者多、克终者寡的道理。B.文章第二段谈了君臣当初之志,接着文笔一转,提出渐不克终的问题。C.文章第三段从言、行两方面讲,二者不统一。“听言”超过了前代圣明君王,“观行”则赶不上一般帝王。D.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善始克终的方法途径,言语恳切。D [D项,文中无此内容,故D项错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2)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5.作者写作此“疏”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君王在平定天下之后,出现了追求浮华、轻小远贤、逸豫享乐、贵珍奇而轻五谷的现象。(“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用自己的话把“反之”内容表述清楚即可)【参考译文】 我看自古以来帝王创立国家,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帝王安坐于朝堂,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6 必然尊贵忠良而轻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基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的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难道不是因为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掩盖,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损害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啊。陛下,您刚二十岁,便拯救乱世,平复天下,开创帝业。贞观初年,您那时正是壮年,抑制着自己的爱好,诸事节俭身体力行,邦域内外康泰安宁,于是国家进入了繁盛平和的大治时代。论功则商汤、周武也不能与您并列,论德则距尧、舜并不算远。我自从被提拔到您身边,已经十余年,每在殿下侍奉,多次见到圣明的旨意。您常常许诺仁义之道,信守而不放弃;俭约之志,将始终不渝地保持。一句话可以兴邦治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昔日圣言在耳,我怎会忘掉?而近年以来,昔日志向稍见乖违,敦朴、俭约之风逐渐不能坚持到底。现谨以见闻所及,列之如下:陛下在贞观初年,无谬举私欲,清净的教化,能够远播边疆。再考察今日,这种风气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却还赶不上一般君主。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上等明君,但汉文帝能辞谢千里马,晋武帝能焚毁雉头裘。现在您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从国外搜购珍奇之物,被道路上的人嗔怪,被异族轻视,这是逐渐陷于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一。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①,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②,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③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有删改)【注】 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大旆(pèi):大旗。③介马:披甲的战马。6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B.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C.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D.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A [依据语法结构,“还”是“使”的结果,出使回来,中间不能断开,另外“使还”是后面句子“为我言”的状语,所以“还”后边应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数万骑”是说明“介马”的数量,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昌言”是苏洵朋友石扬休的字。古人对人称呼时可称姓名、字、谥号、斋名、官爵、籍贯等。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殿试时录取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及第后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C.“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韩愈《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三字经》中“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等均有记录。D.“夷狄”常用以泛称除中原以外的各族,异族。夷,即古代中原对西方部落的统称,后裔分布在安徽、山东、江苏一带;狄,指古代南部民族,后裔广泛分布在今华南与华东地区。D [D项,“夷,即古代中原对西方部落的统称”错误,夷,古代称东部的民族;“狄,指古代南部民族”错误,狄,指古代北方民族的统称;《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故选D。]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B.作者在文中描写石昌言出使虏庭出京时“从骑数百,送车千乘”的隆重场面,流露自己壮志难酬之意。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6 D.文章回顾了历史情况,剖析强虏的本质,提醒石昌言不要被虏廷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B [B项,“流露自己壮志难酬之意。”错误,原文表述并无壮志难酬之意,属于无中生有。]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2)大凡胡虏(契丹)用来向中原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原的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10.昌言对苏洵学业的关心体现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首先抓住题干“昌言对苏洵学业的关心体现在哪里?”,其中关键信息“昌言对苏洵学业”“关心”,对照原文筛选相关信息“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根据翻译,可概括为:①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②后来在京城遇到昌言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答案] ①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②后来在京城遇到昌言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参考译文】昌言应进士科考试时,我才几岁,还没有上学。回忆当时同一群小孩在父亲身边嬉戏,昌言从旁边拿枣子和板粟给我吃,我们两家相距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我同他很亲近。昌言应进士科考试后,一天天地有名气。我后来渐渐长大了,也稍微懂得读书,学习断句,对对子及声音格律,没有学成功就荒废了。昌言听说我荒废了学业,口里虽然不说,但看他的意思很遗憾。此后十多年,昌言中了第四名进士,在四方做官,彼此就不通音讯了。我一天天地长大,就有所感而悔悟,改变过去的旧习重新学习。又过了几年,我到京城游学,在长安见到昌言,互相慰问,如平常一样高兴。我拿出十多篇文章,昌言见了很高兴,称赞写得好。我很晚求学又没有老师,虽然每天写文章,但自己心里很惭愧;等听到昌言的称赞,才稍微有点自喜。现在过了十多年,我又来京城,可是昌言已在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做官了,竟替天子出使到万里之外强悍不屈的虏庭,(出发前),树起了大旗,有几百名随从,6 前来送行的车子有上千辆,送出都门外,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孩提时,在父亲身旁见到昌言,哪里料想到他今天有这样显赫呢?富贵没有什么稀奇,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做将军,能够做使者,凭口舌在外交上取胜也足够了。往年,彭任随富弼出使契丹回来,给我讲:“出边境以后,住在驿亭里,听到几万匹披甲的战马奔驰而过,剑矛彼此撞击,整夜听到响声,跟随的人害怕得变了脸色。等到早晨起来,看到路上战马跑过的痕迹,还胆颤心惊,情不自禁。”大凡胡虏(契丹)用来向中原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原的人(使者)不能看透这一点。因此有的人以至于震惧而失言,被夷狄笑话。唉!他们多么不会思考问题啊!从前奉春君出使匈奴,匈奴把壮士健马藏匿起来,不让它们显露,因此才有平城之战。现在的匈奴,我知道他们没有多大能耐了。孟子说:“游说大人物时,要藐视他们。”何况对于夷狄呢!请让我把这名话作为赠言。6
同类资料
更多
2021-2022新教材高中语文素养提升练6(附解析部编版必修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