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扫码访问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 反思 词句解析 说课稿 教学实录 相关知识.doc

2021-12-051 9.99元 28页 2.11 MB
立即下载 侵权申诉 举报
预览已结束,查看全部内容需要下载哦~
下载需要9.99
点击下载完整资料立即下载
版权声明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qqbaobao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微信客服:wwwQQBAOBAO
展开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反思+词句解析+说课稿+教学实录+相关知识*13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1.理解“威胁、弥漫、衰弱、喜出望外、瞻仰、奄奄一息、收敛”等词语。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相互交流最感动的地方。3.运用学习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体会红军战士团结友爱、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重难点运用学习方法,通过品读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学策略1.字词教学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如“颧”字的读音是“quán”;“弥”字的读音是“mí”,不是“ní”。2.阅读理解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并查找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去体会人物品质的方法,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3.表达运用在充分理解文本后,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的形式写话;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达。▶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红军故事娓娓道来,一颗红星亮闪闪1.视频导入。同学们,关于红军长征你了解多少呢?接下来我给大家讲一讲有关红军过草地的故事。(课件出示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课件出示:远远望去,草地似一片灰绿色的海洋,不见山丘树木,没有村寨道路,一眼望不到边。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直至被完全吞没。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变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准备的青稞麦炒面,需要用水煮着吃,没有水,干吃很难受,且口渴难熬。一般战士准备的干粮,两三天就吃完了,所以饥饿和疾病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许多同志没有在战场上倒下去,却在草地里默默地死去……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地,一起去看看那位伟大的老班长。【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画面,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受到更真切,的感染。板块二文本故事初次读,班长形象眼前现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出示:quán颧骨威胁喜出望外收敛弥漫衰弱瞻仰奄奄一息3.检查学生读准字音。“颧”字读“quán”。4.借助查阅资料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互相交流理解不懂的词语。5.快速浏览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指名学生概括,全班同学补充: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6.小组合作学习。按照故事的发展,试着用小标题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7.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板书:接受任务护送病号壮烈牺牲永远怀念)【设计意图】本环节先从自由朗读课文开始,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再到要求掌握课文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最后是概括文章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理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板块三文章描写细细品,红军精神心中立1.学习第一部分。(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课件出示: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老班长的任务是什么?画出文中对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①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寻找重要信息。②在自己读完之后,小组交流。,③全班汇报,重点交流老班长外貌描写的句子,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子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因为全连数他岁数大,对大家又特别亲,大伙都叫他“老班长”。①指名读外貌描写部分。②提示:重点从“背有点儿驼”“布满了皱纹”等描写去感受人物形象。③预设:快四十岁,却显得苍老,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2.合作学习第二部分。(1)小组合作学习:在护送病号的途中,老班长是怎样做的?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写上批注。(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预设1:班长因为没有吃的感到忧虑,所以他整夜合不拢眼。预设2:从“喜出望外”可以看出发现了鱼,对班长来说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3)指导朗读:分男女生读。(4)小结:抓住关键词体会老班长的心情。(5)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作批注,再读一读。①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关语句。课件出示: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②这里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③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老班长的可贵精神。3.学习第三部分,感悟老班长的高尚品质。(1)快要走出草地时,老班长怎么样了?(2)老班长奄奄一息,却为什么不喝鱼汤呢?课件出示: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3)学生交流。(舍己为人,忠于革命,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4)分角色朗读。【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找——圈——议——悟”的学习向导,深入文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文章。板块四“金色鱼钩”入人心,革命精神世代传1.学习第四部分。(1)老班长永远留在了那片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做成的鱼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课件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2)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他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永放光芒!(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拓展延伸。(1)课后收集有关红军的故事。(2)写写你想说的话。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课件出示: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老班长,我想对您说……”这样的写话形式结束课文,不仅升华主题,也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或《状元作业本》对应课时作业。▶教学反思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在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1.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我提前让学生查阅资料,在课文导入时也别出心裁,运用多媒体课件,配上音乐和图片,让学生用多重感官参与课堂,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2.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篇幅较长,不过好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快,速阅读课文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所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读有思,可以更好地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反思教学《金色的鱼钩》,让我尝试到了新课标的一点成功的乐趣。在教这一课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了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并谈谈为什么要这样读。在教学活动中,我也不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读到“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去”时,我说:“老班长为什么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为了伤员他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如果你是伤员,这会儿,你有怎样的感受让我也试读一次吧!”我哽咽着声音读:“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去!”这时,教室里格外沉静,只见有的学生在擦腮边的泪水。这时,我接着说:“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就要走出草地,他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学生们个个情不自禁:“老班长——老班长——”呼叫声悲痛欲绝,余音在教室里久久回荡。这时我又追问:“你们为什么多叫一声呢?”“我们希望喊声能唤回老班长,只有这样读,才能表达对老班长无限感激之情。”我这是提议,全班同学起立,深情地为老班长默哀。深情发自每个人的肺腑,深情也打动了课堂里的每一个人。抓住朗读这个环节,让学生说好,加深感悟,教学效果已经一目了然了,由此,我感到,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复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我觉得这堂课好的做法有以下几点:一、问题设计得针对性强本课篇幅较长,做事性强,我撇开了枯燥的分析,而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捐多表情朗读,整堂课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1、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2、把感受深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为什么感动。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问候,思考,表达的最大空间,学生有机会自由说,自立表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充分地给学生以自由整堂课,学生自主地投入阅读实践,一遍比一遍好,感悟一次比一次深。13.*金色的鱼钩【教学内容】教科书P66~70内容。【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红锈了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人物1.出示长征系列图片,思考: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2.出示课文中对老班长的描写。这是属于哪一种描写方法?这描写的是谁?(外貌描写。)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老班长”。他是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也是一位挽救了3位年轻战士生命的英雄。3.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英雄人物,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故事主角是老班长,那又为何以鱼钩作题?鱼钩又怎么会是金色的呢?4.回顾自主学习的方法:文章读薄、重点读厚、主题读透。二、把握内容,文本读薄1.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借助记叙文六要素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交流课文各要素,并将六要素连起来。概括就是去繁就简,这是略读课文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大家一起把它们连成一句话,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总结: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三、外貌主线,重点读厚(一)抓住老班长的外貌变化,体会老班长的形象。1.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在文中做标记。2.第一处:“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儿驼,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了皱纹。”(1)大家读一读,发现了什么?是啊,一个快四十的人怎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呢?(2)你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小结:可想而知,在长征途中他必定是饱经风霜,多么平凡朴素的一位红军战士啊!3.第二处:“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1)什么叫“合不拢眼”?老班长又为什么“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请你给大家解释解释。(2)是的,饥饿正一步步地向他们逼近!如果找不到食物,大家将有生命危,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看似平静却暗藏杀机的大草原。(图片理解困境)(3)如果再找不到食物,他们也将长眠于此,你说,老班长还能睡得着吗?他们能甘心放弃吗?(4)正当老班长为找不到吃的而忧虑时他发现了什么而变得喜出望外?他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这一忧一喜之间,你看出来这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呢!4.第三处:“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1)为什么老班长的笑容收敛了?他在担心什么?仅仅是担心他们不吃吗?(不是,还担心他们没有体力支撑到走出草地的那一刻,担心不能完成指导员交给自己的任务!)(2)当他看到我们吃完,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又是一忧一喜,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5.第四处:这鱼汤,他自己有没有喝过一口?我们来看看,老班长最后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出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小结:从老班长外貌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红军战士?(二)感受其他描写,加深体会。故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情,把让你感动的句子找出来,动情地和同桌相互读一读,再来感受老班长这份深深的爱。预设以下几个方面:1.老班长吃鱼骨头的画面。(6、7、8自然段)2.老班长严厉劝“我”吃鱼汤。(21、22自然段)(1)当时已经发现了秘密的“我”,能喝下这碗鱼汤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句子的?老班长又是怎么劝“我”的?(2)重点体会:最后这句话,以及“严厉地”,暗示小梁,要他记牢“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增强他们的信心”。从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牺牲精神。3.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好景不长,就在我们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出示第28自然段。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四、品味“金色”,主题读透1.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段: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2.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3.回味质疑: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说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了吗?(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五、读长征诗,总结全文这不是一枚普通的鱼钩,这鱼钩,是一种深深的怀念,是一份革命的力量,更是对一代代享受着美好生活的人们的教育呀!在长征途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英雄,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尽职尽责老班长舍己为人金色鱼钩忠于革命【教学反思】本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因此教学本课,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文章较长,因此我有意识地进行快速阅读的训练。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把感受较深的部分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上,我注意体现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轻松地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感悟了知识。《金色的鱼钩》词句解析一、对句子的理解,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当“我”知道鱼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伤病员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的跟着他。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着眉头硬咽下去。从“皱紧”、“硬咽”可以看出骨刺难以下咽。可是老班长却自己吃鱼骨头充饥,表现了老班长让战友吃鱼的这种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品质。④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失声喊起来:“老班长,你怎么……表现老班长硬咽鱼骨的痛苦,也表明“我”看到这种场景是内心的难受程度。朗诵时,喊的话语速宜快,“怎么”后戛然而止,气存不送,给人造成一种心理上的“等待”。切忌延长。二、对词语的理解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鱼饵:钓鱼用的诱饵。收敛:(笑容、光线等)逐渐减弱或消失,本课是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无边无涯:没有边际。涯:水边。近义词是“无边无际”。热气腾腾:指热气蒸腾的样子。形容气氛热烈或情绪高涨。目不转睛:指眼珠子一动不动地注视。形容注意力集中。重重叠叠:形容一层又一层地摞在一起的样子。昏迷不醒:神志昏沉,不省人事。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只剩最后一口气。回味:回想食物吃过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严峻:严厉;严肃。舒展:不蜷缩;不皱。近义词是“舒张”。颧骨:颧骨位于眼眶的外下方,菱形,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瞻仰:恭敬地仰慕。《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本篇文章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叙述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二、说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2.通过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三、学情分析本文篇幅较长,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五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四、说教法学法在教学方法上,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我采用了以下方法:,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2.情景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4.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五、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前查阅的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对长征有进一步的认识,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同时处理生字新词。注重朗读教学,要求学生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以此为主线,再次走进课文,感受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下面我来说教学流程,本课我是这样设计的:<一>图片导入,情景渲染1.请同学们认真地看几幅红军长征过草地的图片,说说看后你有什么感受?(通过看图片,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2.引入:在长征途中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太多太多,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草地,继续去感受那动人的故事。<二>合作交流,品味赏析1.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1)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各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3)再读课文,什么地方最能打动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2.交流后,引导学生找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教师加以指导。3.让学生通过外貌、神态等描写方法感受老班长的品质。4.接着学习“喝鱼汤”片段,学生回答,课文几次写到了喝鱼汤?每次分别是什么情景?让学生齐声朗读并想象老班长与“我”当时的心理。5.然后分角色朗读“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对老班长,的感激与不舍之情。这时我提议:全体起立,再一次呼唤老班长,希望他能听到我们渴望他醒来的声音。6.自由读最后一段,体会最后一句话含义。“在这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小组合作讨论)7.创设情景,复述课文。8.感受责任,听歌曲《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三>总结正是老班长的这种品质像金子一样附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才使它闪光发亮。我们学课文不仅仅是把课文读好,更重要的是吸收其中的精华,老班长的品质是高尚的,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品质,当好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四>板书设计13*.金色的鱼钩忠于党,忠于革命舍己为人《金色的鱼钩》教学实录第一课时师:今天我们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生:“金色的鱼钩”。师:啊,今天讲一个小东西,(板书“鱼钩”)什么东西?生:鱼钩。师:你们同意我这句话吗?生:不同意。师:这么小的东西(做一个手势),怎么不同意?生:虽然这个鱼钩体积很小,但在课文里,没有它,就不能钩上鱼,小红军就吃不上东西,所以它关系到生命。师:很好,你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了。生:虽然这个鱼钩很小,但是它的意义是重大的。生:平常的鱼钩是钓鱼用的,而这个鱼钩,还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师:说得真好,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生:虽然这个鱼钩是很小的,但是代表着老班长的一种高贵的品质。,师:很好,大家从一个小鱼钩里看到了那么大的意义,说明大家很会学习。因为它有很大的意义,蕴含着感人的故事,代表着一个人伟大的精神,所以课文上说它是什么鱼钩?生:金色的鱼钩。师:(在板书“鱼钩”前加“金色的”)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要带着赞颂和仰慕的情感来读,开始。生:“金色的鱼钩”。师:好,我看你们已经对课文的总体意义理解得很好了,但我不知道你们对课文的具体头绪把握得怎么样了?根据课文里说,进了草地不到半个月,一袋干粮就怎么样?生:吃完了,是两袋。师:后来有一次在夜晚,老班长和小梁谈话时,老班长说过一句话“我看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这片草地”。走了十五天,断粮了,陆陆续续又走了几天,后来说大概还有二十天才能走出去。你们想一想,他们在草地上大概一共走了多少天?生:三十多天。师:光说出来的就三十五天了,再加上陆陆续续的大约共有四十天。这位作者还真会写文章。要让我写这四十多天,将会成为一篇长篇小说,但是人们看起来恐怕没味。因为有好多日子,没有特殊的事,也把它写下来,你们想这样写四十天,是一篇好文章吗?生:不是。师:所以作者在组织材料的时候,很费了一番脑子。你们想想,他动的什么脑子?这可与你将来写作文的方法有关系。生:把一些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多,而没有中心的地方写得非常少。师:第一太笼统,第二听不懂。(众笑)这文章里什么叫“有中心的地方”?什么叫“无中心的地方”?你可能心里明白,但没说明白。生:把一些有关中心的事例写得很详细,而把与中心没关系的写得很少。师:第一,你的发言是按照他的思路说的,第二是给他的发言作了一个解释,是不是?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生:作者动的脑子是把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写下来。,师:换汤不换药。(众笑)意思差不多。生:与中心关系大的……师:(打断)还是这样。你们就不能独立地想一想,别人这么说过了,我就不能这么说了,换一个角度思考。生:我觉得是抓住了人的话语来显露人的特点。师:思路是新的,你们想想,要会听话。我刚才说了一共四十多天,他是一天一天挨着写的吗?如果不是的话,他是怎么写的呢?生:作者是综合写的。生:作者是把四十天来一天一天情况在脑海里写下来。师:意思是作者把这四十天来的情况在脑海里进行了回忆,这是在整理材料,下一步呢?生:他把四十多天思考出一个中心,然后把重要的几天选择出来,就成了这篇课文。师:好,思路很好。生:把这四十多天里和中心有关的句子综合起来……师:(打断)什么是有关无关?写在文章里的每一个句子都和中心怎么样?生:有关。师:你不能说把有关的怎么怎么样,无关的怎么怎么样。如果作者把无关的东西也写进文章里面的话,那他就是个蹩脚的作者。这回你们顺着她的思路(指刚才发言的女生)往下想,因为她的思路是正确的。生:前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少,后二十天感人的事情比较多。师:错了。生:作者把这四十天记忆最深的写下来,记忆不深的就是无聊的,所以他就没写。师:你说的话我又不太同意了,你可以说有些记忆不太深,或者印象不太深的,不可以说是“无聊”的,革命战士克服困难在草地上行军,怎么能说是无聊呢?生:我觉得是无聊的。因为在草地上走啊走啊,觉得是无聊的。师:我明白了,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他心里想那些战士们又饥饿、又疲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行走,心里是无聊,没意思。但是你那样表达,容易让人想成另一个意思,要注意表达方式。好,大家注意,这四十多天,作者没有,一天挨着一天写,他选择了几个印象最深,发生了特殊事情的日子,重点写,别的都是用概括的语言带过去,对不对?生:对。师:你们都预习了课文了。你们想想,作者都抓住了哪几个日子?那些日子发生了什么事?不看书行不行?就看看你预习后在脑子里留下多少东西?(对一些看书的学生)现在看书是缺乏自信。生:二十天后,他们没有干粮吃了。老班长在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水面上跳出一条鱼。师:对,大家正在饥饿威胁中,那一天老班长偶然发现了一条鱼,从这以后他就给同志们钓鱼吃,同志们就喝上了什么?生:鱼汤。师:这是一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日子,对不对?生:对。师:咱们给记录下来,起个名字叫(板书“鱼汤”)有鱼汤的日子,谁还记得哪一天?生:在有鱼汤的日子后,老班长总是在池塘里给我们钓鱼吃,可是……师:(打断)简单点说,你记得哪个日子发生过什么事?生:我记得那个日子发现了老班长吃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师:他发现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是不是?生:是。师:(指刚才发言的同学)你去写“秘密”,在“鱼汤”的后面。(学生板书)谁还想起了哪个日子?生:我还记得有一天老班长在钓鱼的时候昏迷不醒了。师:奄奄一息,后来接着就怎么样啊?生:牺牲了。师:你想起了老班长牺牲的那一天。你们说,是老班长奄奄一息,接着牺牲了;还是他最后说的那些话,哪个给你印象最深?生:老班长临死前说的那些话。师:给你的印象深是吧?临死的时候说的话,你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什么?,生:遗言。师:对,可以。咱们写这儿吧。(在黑板后部的空处写下“遗言“)谁还想起哪天?生:那一天,鱼汤特别少,由于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就不喝,其余两个小同志也不喝。师:那么老班长就怎么样?生:就不高兴了,批评小梁同志。师:说得太多,概括一些,那天老班长命令大家怎么样?生:命令喝鱼汤。师:对,非常概括地说,(在板书“秘密”和“遗言”之间加“命令”)你们看看选出几天来?生:四天。师:对,四天。其实这四天里也有详有略,哪一个写得最略?生:是“喝鱼汤”。师:对,这个就是发现了鱼,大家有鱼汤喝了,生活有了转机,很简单。所以这一天写得相对来说比较略。最详细的写了几天?生:三天。师:发现秘密的那天,命令喝鱼汤的那天,临死留下遗言的那天。这是最详细的三天,这个作者有办法没有?生:有办法。师:四十多天,他选择了这三天详细地写,又把必须交代的发现鱼那天,稍微略写。但是你看到这几天是不是就能够想到整个儿四十多天的情况呀?生:能。师:这就是作家的艺术手法。比如你们将来写“愉快的假期”是不是要一天一天挨着写呢?生:不是。师:你也选几个最高兴的日子,印象最深的日子,重点来写对吧?生:是。师:那么其他的日子就不管了吗?,生:一笔带过。师:有的可以一笔带过,有的捎带着略写。那么,《金色的鱼钩》这一篇文章是怎么捎带写的?大家看看书,先看最后,老班长牺牲后,作者就放下笔不写了?生:没有。师:最后又写了一段。那给最后一段起个名字叫什么呢?(有学生说“纪念”,有说“遗物”,有说“鱼钩”……)师:作者把这个鱼钩包了一层又一层,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把它珍藏起来,准备将来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是吧?但现在还没送,把它怎么样?师:珍藏起来。师:那这个名字该怎么起?生:“珍藏”。师:(在板书“遗言”后加“珍藏”)这是最后写的,但又是必须要写的。你们往前面找一找,看看开头写什么?生:开始是写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师:进入草地了,是写整个红四军还是他们几个人?生:红四方面军。师:是吗?你好好看一看。生:开头写的是我们几个人。师:几个人怎么样了?生:几个人得病了。师:得病怎么了?住院了吗?生:落后了。师:也就是说,在后面跟着走,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跟队”行不行?生:行。师:(在板书“鱼汤”前加“跟队”)不是正式地与大队一起行军,而是跟在后面走,看看“跟队”后面应该写什么?生:写老班长的样子。师:这个可以同“跟队”放在一起,因为带领我们的人是什么样呢?所以可以和“跟队”算同一部分内容。后面写什么呢?,生:两袋青稞面吃完了。师:两袋青稞面吃完了,起个名字。生:饥饿。生:威胁。师:什么威胁没说。生:没粮食了。(众笑)生:在粮食两字后面加上个问号,表示“粮食成了问题”。师:也可以,再想想,明确一点,粮食怎么了?生:吃完了,缺粮食。师:缺粮,还不够艰难。生:断粮。师:对。(在板书“跟队”后加“断粮”)断粮的情况应该不应该介绍?生:应该。师:那么,我们跟着队走,由谁来带领,应该不应该介绍?生:应该。师:作者所写的,都是应该写的,有没有跟中心无关的东西?生:没有。师:大家看一看一共写了几个小标题?生:七个。(至此,板书的七个小标题依次为:跟队、断粮、鱼汤、秘密、命令、遗言、珍藏)师:这么说课文可以分几段?生:七段。师:现在你们把课文分一分段,其实找到每段的止点就可以了。(学生各自在书上给课文划分段落)师:这就告诉你们了,以后给课文分段,不要拿起书来一边看,一边急急忙忙地划,要先把整个文章整体掌握了,看看它究竟写了哪几个内容,把每一个内容弄清楚了。起止点好找不好找?这就告诉你,给文章分段,不要先找起止点,要先有一个小小的哪怕是朦朦胧胧的段意,或者是小标题。有了这些,再去找起止点,,分段就不容易错了。你如果开始就找起止点,再想想段意,那容易搞错。(学生分段完成,教师稍作订正)师:大家打开书,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一般讲课我不先范读,这一课写得特别好,我忍不住想读一读,你们想听吗?生:想。师:大家看好书,我来读。(教师读课文,因读得投入,竟落下眼泪。听课的学生和几百老师也都心情沉重,潸然泪下,礼堂内唏嘘不断,无法继续上课)师:大家先休息一会吧,换换情绪,好。下课。第二课时师:咱们接着上课,看到老班长这样一个人,他在危难的时候,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保全革命下一代人,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有学生举手)你想说什么?生:我为有这样一位革命烈士而感到骄傲。师:对,应该有这种自豪感。生:我看出一个现代的小学生和一位革命战士是有差别的。这位革命战士是无私的,而我们有的同学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吵。师:好,说得不错。生: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一定不会辜负了红军叔叔的汗水和鲜血,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师:肺腑之言。生:老班长真是好党员,是党的好儿子。生: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忘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生: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很多像老班长这样的人,我们一定要珍惜黄金时光,认真学习知识,将来为祖国作出贡献。生: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师:对,大家这样想,就没有辜负这个作者对大家的希望,也确实为我们有这样一位战士感到骄傲。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对吗?生:对。师:好,大家起立,我们带着崇敬的、无比怀念的沉痛的心情,为老班长默哀。,大家闭上眼,低下头。(学生默哀)想一想,在饥饿的时候,在困难威胁的时候,老班长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在他临死之前,他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几句话,说的是什么?“你们吃吧,你们还年轻,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他已经牺牲了自己的一切,但是最后还说:“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有完成好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有把你们照顾好。”这是什么样的胸怀,什么样的品质?好,抬起头来,请坐。刚才说了,最让人难忘的是发现秘密、命令大家吃鱼和临死留下遗言这几段,你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这三段里的一段,好好地读,再深入地体会,然后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学生开始读课文)师:我们还是带着崇敬的心情,用读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老班长,谁读?你读哪一段?生:我读“秘密”这一段。(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扔了怪可惜的……”师:(打断)“支吾着说”,“支吾”是什么意思?生:支吾就是说话不清楚。师:不清楚、不连贯,结结巴巴是吧?那你就得支吾些。生:(读)“老班长猛抬起头……竟扑倒以他怀里哭了。”(读得不错,有进步)师:读得不错,只有一两个丢字。但情感上的起伏变化还不够。就这一段,谁能比她读得还好?她读的这些你也可以不全读,可以拣最受感动的那一部分读。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师:(打断)这样读不对,如果像你这样问话,就好象咱们平时吃饭一样,你怎么不吃菜呀?你怎么不吃肉呀?和这样问(示范,很有感情地)“你怎么不吃鱼啊?”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师:(摹仿)“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平淡,重音在“鱼”字上)是什么意思?生:只吃别的,为什么不吃鱼,这个意思。师:对,好像是说吃这个菜那个菜,偏偏不吃鱼。变成这个意思了。体会了人物的情感,体会了他说话的意思,就知道该怎么读了。作者在这里是说为什么只让我们吃,你怎么不吃?是这个意思吧?你们再听我读:“你怎么不吃鱼啊?”(语调深沉,重音在“你”字上)这次有什么感觉?——你来读读。,生:(读)“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竟扑倒在他怀里哭了。”师:好,不错。谁想读“命令”这一段。生:(读)“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沉重极了。”师:不错,谁还想读?(一生站起来读,其间教师纠正了他两个字的发音)师:好,谁想读“遗言”?生:(读)“挨了一天又一天……抽噎着,很久很久。”(其间教师纠正了读对话时的语气)师:你读得不错,很投入,很有情感。但是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尾音都要拖长,所以就形成了一种腔调,以后要克服。谁敢举手说我读书是班里最好的?(一学生很投入地重读,读得很感人)师:好,老班长的在天之灵,也一定会感到欣慰。在他牺牲六十五年以后还有这样的同学,怀着满腔的情感,来读他的故事。大家打开书的最后一段,看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像作者珍藏这个金色的鱼钩一样,把老班长崇高的精神,通过读,珍藏在我们心里。生:(读)“擦干了眼泪……金色的光芒!”师:最后我有一个问题问问你们好不好?生:好。师:在命令大家吃鱼那天,书上说: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他笑着对大家说:“吃吧,就是少了点儿,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他是笑着说的,同志们吃不下去,他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不笑了。最后同志们把鱼吃下去,他又怎么样啊?生:笑了。师: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老班长前后笑了两次,大家想一想,前后这两次笑,笑得一样不一样?生:不一样。师:哪儿不一样?生:第一次笑是为了让我们吃,第二次……师:(打断)是不是每次端来鱼汤都要笑一笑让大家吃呢?生:不是。,生:第一次笑是因为这次比以前的鱼汤少,叫我们不要嫌少。师:怕同志们嫌少所以笑,好像不是。第二课时生:老班长过意不去。因为这次的鱼汤比较少,怕同志们吃得不够。师:你们再想得深一点。老班长的第一次笑是发自内心的,诚心地想笑吗?生:不是。师:是什么样的笑?生:故意的笑。师:故意的笑,是做出来的笑,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他为什么要做出一个笑来呢?生:他想让同志们不要嫌少,哄大家,鱼并不是很难钓……师:想偏了。生:我觉得是:老班长觉得小梁知道了这个秘密,为了让大家多吃一点,他故意地笑,怕我们觉得他……师:心里有话,想得正确,说不出来。生:他是为了增强我们的信心。师:太笼统。生:第一次笑是因为小梁知道了老班长不吃鱼的秘密,他怕小梁不吃鱼,所以勉强地笑一笑,让小梁觉得他今天吃鱼了。师:(指另一学生)你再说一说。生:老班长想让三个战士专心养伤,不想他们为了不吃鱼而伤身体。师:大家想一想,今天的鱼汤特别少,每个塘瓷碗里只有少半条鱼,上面漂着一丁点野菜,按照老班长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笑得出来吗?生:笑不出来。师:但是他笑了,因为他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虽然他告诉小梁不要让那两个小同志知道,但是,也许那两个小同志在远处也听到了。他知道大家今天的心情很沉重,所以他做出一个笑来,是不是要改变这种气氛呢?生:是。,师:用这个笑来动员大家吃鱼,是不是?生:是。师:你们看看他说一句话是真的假的,“好大的一条鱼已经上了钩又跑了。”生:是假的,这么小的池塘哪有那么大的鱼。师:对,即使有那么大的鱼,按照老班长的性格会怎么样啊?生:绝不会放过它的。师:对,老班长为了让同志们吃下鱼,他做出了一个笑,还要编一句话,费了多少苦心呀!为了让别人吃鱼,老班长想尽了办法。再看最后那次笑,是真的吗?生:是真的。师:老班长看到同志们吃下去了,心里高兴不高兴?生:高兴。师:那我把课文改一下“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就哈哈大笑”行吗?生:不行。师:为什么?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哈哈大笑,他如果这样笑就改变情绪了。师:那我说“开怀地笑了”,行吗?生:不行。师:也不行,为什么?生;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他不可能那样笑,真要那样,小同志就不理解了。师:不是,说得浅了。你们想一想,同志们虽然吃下去了,但那是多少啊?——“小半条猫鱼”和“一丁点野菜”,老班长能够那么喜笑颜开吗?生:不能。师:但是,毕竟吃一点比不吃强,老班长得到了一点安慰,所以他笑了。但是却笑得很勉强。他只是有一点“笑意”,什么叫笑意?生:有笑的意思,但是没有开怀大笑。师:有一点能够让人察觉到笑的意思。没有笑声,没有笑容,可能只是嘴边的肌肉抽动了一下,有那么点“笑意”。尽管是笑意,多不多?生:不多。师:课文上怎么说的,生:一丝。师:“一丝笑意”。你们体会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句句掂量,字字斟酌,用心多么深!我们从老班长两次笑的表现中,就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内心。一看他怎么笑,就知道他心里想的是什么,体会到了他的情感,对不对?生:对。师:作家写文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往往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来写,你们将来写人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好了,今天的课大家学得不错,我们虽然没有一段一段地去分析,也没有一段一段地提问讲解。但是我认为大家理解了,也深深地受到了老班长这种精神的感动,你们觉得是吗?生:是。师:那好,下课。相关知识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那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简单,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缅怀与赞颂。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写出了老班长发现同志生病后的关心,及他舍己为人,关爱他人的精神,给三位生病的同志吃鱼肉,自己只吃剩下的鱼骨头和草根,最后英勇牺牲的事。内容概括这篇课文叙述了在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自己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了指导员派老班长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再写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煮野菜汤给三个病号吃,最后写老班长英勇牺牲了,“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课文简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以鱼钩为线索,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本文已被收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13课。
同类资料
更多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教案 反思 词句解析 说课稿 教学实录 相关知识.doc